本網誌不提供醫療諮詢,僅為王醫師個人行醫手札,引用請註明出處。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不再數羊!柴胡牡蠣湯改善失眠

不再數羊!柴胡牡蠣湯改善失眠
 
華人健康網 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你有失眠的困擾嗎?躺在床上翻來翻去就是睡不著?中醫師認為,造成失眠的原因有很多,但多離不開肝氣鬱結、用腦過度導致氣虛2大原因。只要找出導致失眠的主因,就能有效緩解失眠的問題。另外,不妨自己動手做柴胡龍骨牡蠣湯、酸棗仁湯,平日飲用也可幫助睡眠。
造成失眠的原因有很多,但多離不開肝氣鬱結、用腦過度導致氣虛2大原因。只要找出導致失眠的主因,就能有效緩解失眠的問題。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師王志行認為表示,近幾年門診有失眠問題的人數急速攀升,多與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脫離不了關係。中醫認為,人體肝功能多在晚上10點後就開始運作,但多數人在10點前根本還未就寢。在肝功能運作不順,加上勞心、勞力、用腦過度的情況下,失眠問題因此產生。
建議要改善失眠問題,還是得從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做起。另外,也可以透過食療的方式來改善體質,達到舒緩、預防失眠的效果。以下為醫師提供的2種改善睡眠的食補方法:
【柴胡龍骨牡蠣湯】:
材料:
黃芹1.5錢、半夏1.5錢、生薑1.5錢、桂枝1.5錢、茯苓1.5錢、黨蔘1.5錢、龍骨1.5錢、牡蠣1.5錢、生薑片1.5錢、大棗6枚、柴胡3錢。
做法:
將上述藥材以1000C.C滾水煮至剩400C.C後去渣,於早晚飯前飲用即可。
(亦可於烹煮時,加入豬心或是排骨一同燉煮,可減少中藥味。)
功效:
此藥方是針對自律神經失調、晚睡、從事輪班工作,導至日夜作息不正常,造成肝鬱結、心神不寧、睡不好問題的民眾。可以疏通肝火,有助於舒緩失眠症狀。
用腦過度、過勞、勞神,都可能造成失眠症狀的發生。
【酸棗仁湯】:
材料:
酸棗仁3錢、茯苓2錢、甘草2錢、知母2錢、川芎2錢。
做法:
將上述藥材以1000C.C滾水煮至剩400C.C後去渣,於早晚飯前飲用即可。
功效:
酸棗仁湯,是針對用腦過度、過勞、勞神,造成身體虛勞,而引起的睡眠品質不佳、睡不好、睡眠淺、易醒的民眾。可以於每日早晚飯前飲用此茶飲,連續數日,即可達到舒緩、緩解症狀的效果。
【中醫師小叮嚀】:
除了上述的藥膳、食療方法外,有失眠問題的民眾,在睡前也可以自己透過按壓穴道的方式,來舒緩、改善失眠情況。例如,頭部附近的內關穴、神門穴、百會穴、腳部的太沖穴等,都有助於改善民眾的睡眠品質。
最後,醫師提醒民眾,不論是哪種藥方,再決定開始使用前,都應尋求專業醫師針對自己的體質做診斷,再決定使用與否。否則,可能補身不成,反而造成身體另外的負擔。
 
 

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罹癌莫驚慌,中西醫整合醫療提供新處方!

近30年來惡性腫瘤(癌症)一直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根據衛生署(2012)年的統計資料顯示,每100人就有28人死於癌症,平均每3分27秒就奪走一命,而且患者年齡有日趨下降趨勢。患者確認診斷之後,必須接受一連串包括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等,在承受原來疾病的痛苦之外,又必須承擔放化療後的副作用。也有許多患者因害怕術後的不適,轉而尋求民間祕方偏方,錯失治療時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王志行指出,癌症治療應是中西醫整合性的治療,由中醫藥在術前固本培元,增強體力,緩和並減輕術後引起的腸胃問題、免疫力低下等後遺症,並提高生存質量。中西醫聯合照護支持癌症患者,雙管齊下,支持並協助癌症患者走過抗癌之路。
 
中醫癌症治療策略係依臨床分期、辯證分型,視患者體質開立不同藥方。王志行醫師表示,中醫針對癌症調理分為四個方面:
 
一、手術與放化療前的中醫治療,主要在改善患者抵抗力,抑制腫瘤,固本培元,為手術及放化療的治療創造良好條件。

二、在手術、化療或放射性療法的治療過程中,結合中醫治療,幫助患者增強體力、克服化放療所引起的腸胃(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口乾舌燥、腹瀉、便秘等)及免疫力失調低下(倦怠無力、易感冒、白血球低下、掉髮等)問題,緩解疼痛以及紓解治療期間煩躁、失眠、焦慮、恐慌等情志不調。

三、在手術、放化療出院後進行中醫調理,增加患者抵抗力、改善體質,扶正祛邪,持續抑制體內癌細胞再生。

四、針對無法進行手術、放化療的病患,中醫治療幫助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緩解因腫瘤造成各種不適,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帶病延年。
 
王志行醫師說,近年來門診與會診在臨床上最常碰到的狀況是化療過程中腸胃道不適的反應,或是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使得治療無法順利進行,或者因放射線治療或標靶治療造成口乾、皮疹、落髮等不良症狀。例如: 案例一,陳姓乳癌末期患者因腫瘤已全身多處轉移,進行一次化療後,因倦怠乏力、噁心嘔吐、無法進食及白血球低下,不得不中止後續療程並轉往安寧病房,經西醫建議會診中醫治療兩周後,上述症狀已明顯改善,並已恢復飲食,生活質量明顯提升。 案例二,蔡姓肝癌末期患者,因肝硬化、肝細胞受損,黃疸指數已達2.3,全身多處蓄膿、紅疹,搔癢難耐,經西醫建議會診中醫治療後,採用清利濕熱、利膽退黃之藥方,有效改善瘡疹搔癢,使紅腫潰爛的皮膚恢復正常。 案例三,黃姓大腸癌三期患者,在接受第五次化療與標靶治療後,每日腹瀉超過十次,食慾低下,全身乏力無法行走,中醫辯證為脾氣虛弱,氣血化源不足,產生虛勞現象,以調理脾胃方式,幫助患者解決腹瀉及缺乏食慾的問題。
 
以上案例均屬住院會診重症病例,針對一般病況較佳的癌症病患,王志行醫師表示,可藉由癌症調理門診持續調整體質,祛邪扶正、顧護胃氣,配合西醫追蹤治療,嚴密監控、減少癌細胞再生機率,維持健康生活。 另外,癌症調理門診案例常有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後,出現情志不暢、憂心忡忡、鬱鬱寡歡、難以入眠等症狀,藉由持續中醫門診診療,以開鬱理氣之方,一方面降低口服標靶藥物的副作用,另一面亦可緩解患者憂鬱情緒、改善睡眠障礙。 臨床案例有因鼻咽癌放射治療導致唾液腺全損長達5年、每天口服pilocarpine,仍無法刺激唾液分泌,經中醫癌症調理門診月餘後,恢復脾氣升清的功能,曳胃中津液上承於口,舒緩患者長年口乾舌燥的乾燥症狀。 癌症調理門診臨床案例尚有包括因免疫力低下造成易受感染(常感冒、肺炎、腸胃炎),王志行醫師說,中醫認為這些易感體質乃因血弱氣盡,使外邪容易入侵,必須和營通衛、樞轉氣機,以增加抵抗力。
 
癌症治療可說是漫長而辛苦的道路,基本上,中醫介入治療癌症很重要的前提,必須是中醫師具備良好西醫藥背景,了解西醫治療療程及各種放化療的藥性,才能根據患者狀況進行妥善調理,在每個癌症不同階段中,本院區每周二下午由腫瘤科巫宏博主任與王志行中醫師提供中西醫整合門診,以建立客制化的中西醫整合醫療與癌症調理

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

《觀尿色判病因》與體質溼熱伴有寒濕、瘀血相關聯

《觀尿色判病因》與體質溼熱伴有寒濕、瘀血相關聯

黃疸會造成尿液顏色偏茶色。中醫師王志行表示,尿液顏色是觀察是否為黃疸或者是泌尿道感染的指標之一。黃疸患者常見尿液顏色深或者呈現深黃色,而感染問題如泌尿道感染,多因細菌感染造成,有膿在裡面,所以會呈現白色尿。中醫認為,黃疸患者多有「濕熱」症候明顯的現象。

中醫師王志行表示,黃疸會造成尿液顏色偏深或者深黃色等,主要是因為尿液中的膽紅素所致。常見因肝膽阻塞,膽汁淤積所致。患者眼白、眼睛會呈現偏黃色,而舌象常見偏暗色,身體皮膚也會發黃。中醫認為,此症與體質偏「溼熱」有關,代表肝臟有發炎,肝硬化,或膽道阻塞。其他可能伴隨「寒濕」、「瘀血」症候所引起。

王醫師表示,中醫辨證治療黃疸上,針對「溼熱證」患者,表現可見皮膚顏色鮮黃,小便深黃,眼睛黃,舌苔厚膩,舌深紅,脈滑數,治療可配合清熱除濕,藥方可用龍膽瀉肝湯、茵陳蒿湯加減。若屬「寒濕證」者,表現可見皮膚呈現灰暗顏色,怕冷,目黃,舌質淡白膩,脈濡數,治療可配合健脾和胃方式,以茵陳朮附湯加減。此外,還有「瘀血證」者,常見腹痛疼痛,脅肋痛,口渴,舌有瘀點等,可配合袪瘀方進行調理。

醫師指出,患者最好配合西醫治療,密切觀察黃膽指數、肝功能指數,以有效掌握病況發展。日常飲食應避免高熱量食物,以免加重腸胃負擔,造成溼熱證更嚴重。飲食宜清淡,還有要保持排尿正常,注意顏色變化。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3月13日 上午12:09

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

治療急性腸胃炎 中醫更重視癒後調養

治療急性腸胃炎 中醫更重視癒後調養

急性腸胃炎多屬病毒或細菌感染,臨床症狀都是噁心、嘔吐、腹痛、水瀉等,大部分患者屬輕度症狀,但嚴重時,可能會引起脫水、電解質不平衡、腸穿孔、腹膜炎、便血、敗血症等合併症狀。

中醫辨證論治是依據病因和體質的差別,對於一樣是急性腸胃炎的患者,簡單區分成寒濕阻滯、腸胃濕熱、食滯腸胃、脾胃虛弱等不同類型,給予不同處方治療調理。例如:寒濕型腸胃炎多水瀉,但無惡臭,腸鳴腹脹,尤其在夏秋之際,寒邪穢氣使脾胃受損,此時常用「理中四逆輩」等方藥予以治療。 濕熱型腸胃炎則伴有陣痛、大便黃褐色臭,暑熱夾濕,內擾胃府,濁氣上逆則噁心嘔吐,此時常使用五苓散或瀉心湯系列等方劑治療。 脾胃為後天之本與生化之源,養生尤賴脾胃臟腑之氣能暢達地升降與出入,因此,除了診斷為何種證型的腸胃炎,並給予治療外,更須重視癒後的調養。 寒者忌冰冷,熱者忌辛、辣、烤、烈酒是一般顧養脾胃的法則。

另外,中醫對疾病的預防有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說法,人體的抵抗力若是健全,細菌或病毒等就不容易侵入人體,即使外邪入侵人體,自身抗病的能力好,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驅邪外出,並能減輕疾病所帶來的危害。 平常善於調理脾氣與整腸固胃,面對急性腸胃炎一定不驚慌。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an/19/today-health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