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誌不提供醫療諮詢,僅為王醫師個人行醫手札,引用請註明出處。


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罹癌莫驚慌,中西醫整合醫療提供新處方!

近30年來惡性腫瘤(癌症)一直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根據衛生署(2012)年的統計資料顯示,每100人就有28人死於癌症,平均每3分27秒就奪走一命,而且患者年齡有日趨下降趨勢。患者確認診斷之後,必須接受一連串包括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等,在承受原來疾病的痛苦之外,又必須承擔放化療後的副作用。也有許多患者因害怕術後的不適,轉而尋求民間祕方偏方,錯失治療時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王志行指出,癌症治療應是中西醫整合性的治療,由中醫藥在術前固本培元,增強體力,緩和並減輕術後引起的腸胃問題、免疫力低下等後遺症,並提高生存質量。中西醫聯合照護支持癌症患者,雙管齊下,支持並協助癌症患者走過抗癌之路。
 
中醫癌症治療策略係依臨床分期、辯證分型,視患者體質開立不同藥方。王志行醫師表示,中醫針對癌症調理分為四個方面:
 
一、手術與放化療前的中醫治療,主要在改善患者抵抗力,抑制腫瘤,固本培元,為手術及放化療的治療創造良好條件。

二、在手術、化療或放射性療法的治療過程中,結合中醫治療,幫助患者增強體力、克服化放療所引起的腸胃(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口乾舌燥、腹瀉、便秘等)及免疫力失調低下(倦怠無力、易感冒、白血球低下、掉髮等)問題,緩解疼痛以及紓解治療期間煩躁、失眠、焦慮、恐慌等情志不調。

三、在手術、放化療出院後進行中醫調理,增加患者抵抗力、改善體質,扶正祛邪,持續抑制體內癌細胞再生。

四、針對無法進行手術、放化療的病患,中醫治療幫助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緩解因腫瘤造成各種不適,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帶病延年。
 
王志行醫師說,近年來門診與會診在臨床上最常碰到的狀況是化療過程中腸胃道不適的反應,或是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使得治療無法順利進行,或者因放射線治療或標靶治療造成口乾、皮疹、落髮等不良症狀。例如: 案例一,陳姓乳癌末期患者因腫瘤已全身多處轉移,進行一次化療後,因倦怠乏力、噁心嘔吐、無法進食及白血球低下,不得不中止後續療程並轉往安寧病房,經西醫建議會診中醫治療兩周後,上述症狀已明顯改善,並已恢復飲食,生活質量明顯提升。 案例二,蔡姓肝癌末期患者,因肝硬化、肝細胞受損,黃疸指數已達2.3,全身多處蓄膿、紅疹,搔癢難耐,經西醫建議會診中醫治療後,採用清利濕熱、利膽退黃之藥方,有效改善瘡疹搔癢,使紅腫潰爛的皮膚恢復正常。 案例三,黃姓大腸癌三期患者,在接受第五次化療與標靶治療後,每日腹瀉超過十次,食慾低下,全身乏力無法行走,中醫辯證為脾氣虛弱,氣血化源不足,產生虛勞現象,以調理脾胃方式,幫助患者解決腹瀉及缺乏食慾的問題。
 
以上案例均屬住院會診重症病例,針對一般病況較佳的癌症病患,王志行醫師表示,可藉由癌症調理門診持續調整體質,祛邪扶正、顧護胃氣,配合西醫追蹤治療,嚴密監控、減少癌細胞再生機率,維持健康生活。 另外,癌症調理門診案例常有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後,出現情志不暢、憂心忡忡、鬱鬱寡歡、難以入眠等症狀,藉由持續中醫門診診療,以開鬱理氣之方,一方面降低口服標靶藥物的副作用,另一面亦可緩解患者憂鬱情緒、改善睡眠障礙。 臨床案例有因鼻咽癌放射治療導致唾液腺全損長達5年、每天口服pilocarpine,仍無法刺激唾液分泌,經中醫癌症調理門診月餘後,恢復脾氣升清的功能,曳胃中津液上承於口,舒緩患者長年口乾舌燥的乾燥症狀。 癌症調理門診臨床案例尚有包括因免疫力低下造成易受感染(常感冒、肺炎、腸胃炎),王志行醫師說,中醫認為這些易感體質乃因血弱氣盡,使外邪容易入侵,必須和營通衛、樞轉氣機,以增加抵抗力。
 
癌症治療可說是漫長而辛苦的道路,基本上,中醫介入治療癌症很重要的前提,必須是中醫師具備良好西醫藥背景,了解西醫治療療程及各種放化療的藥性,才能根據患者狀況進行妥善調理,在每個癌症不同階段中,本院區每周二下午由腫瘤科巫宏博主任與王志行中醫師提供中西醫整合門診,以建立客制化的中西醫整合醫療與癌症調理